我想大多數看過「單車環島-練習曲」這部片的人, 很少是像我這樣, 是先看過電影旅遊書; 而後再看電影的人吧? 當時看陳懷恩導演; 在書裡陳述拍攝這部片的動機、過程與心得時, 就對這部片充滿好奇與想像. 一頁頁的圖文介紹, 加上陳導及大辣出版社的黃總編 (劇中幫明相修車胎的中年騎士), 用以寫書信給遠方友人的寫作手法, 將這綠色環島的心情與美景, 呈現在眾人眼前.
逆風而行, 由南向北騎的環島方式, 是最辛苦、最耗費體力的. 陳導說; 他之所以會這樣拍攝, 是因為台灣有很美麗的海岸線, 沿著海岸線環島, 可以看到東岸與西岸; 是從由大大小小的巨石堆砌成的岩岸, 向北後, 呈現的是一片細細濕泥的綿長沙洲. 我們看到了它的美麗, 也見到自然界正節節被文明侵蝕、衰敗.
吳念真導演客串的司機角色, 演的十分自然與可愛. 他說消波塊是被人們種在海邊的肉粽, 為了防止海岸被侵蝕, 以後的下一代, 或許會以為消波塊原就是在海邊的產物, 就像珊瑚礁那樣, 由地殼變動之故, 浮出海面上. 他說的一派輕鬆自然, 但真正的是要告訴大家, 就環保而言; 它雖會防止海岸被侵蝕, 但也阻攩住沙子的回流, 在西岸, 沙洲是防止海岸被侵蝕的最佳屏障, 但因人為開採及消波塊造成的嚴重禿堤效應. 沙洲正在慢慢地消失中.
在電影裡, 看到陳導想表述的, 想藉由明相一個人的環島, 除了表達對這塊土地的關懷, 也說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愛. 一個人的旅行寂寞嗎? 從明相的旅行中看來, 其實是有很多溫暖的. 即便是一個人在頭城的海邊, 明相也快樂的暫離伴隨他東征北討的單車, 跟在海邊戲水的遊客們, 一同投入大海的懷抱中敞洋. 遇見立陶宛女孩, 是明相的旅行中較特殊的遇見. 在等待火車的時間裡, 海邊的嘻戲, 比手畫腳的溝通裡, 有著短暫的心靈相依. 女孩說:「我們每個人來到這世界上, 都是獨自的旅行, 即使有人相伴, 終究會各分東西... 我並非是必然的, 就算不是我, 也會有人在這裡出現…..」 這段話能不能讓你更用心去看待; 曾經過你的; 或現在正遇見的人?
電影裡, 環島的方式, 除了騎單車之外, 還有人用三跪九拜的方式前進, 明相經過蘇花隧道的那段, 看來令人膽戰心驚, 好不容易經過了一個隧道, 卻沒再繼續下一個, 捨棄了近路, 選擇旁邊的山路前進, 這是導演的暗喻. 表達的; 是聽障者這條原本就比常人遠且崎嶇的路.
其中; 有兩段劇情讓我眼眶微潤, 一是明相與中年騎士共騎看木麻黃那段, 及明相與阿公去看迎神轎的那段, 書裡陳導有詳細的描述拍攝那段戲的困難, 因為沒人知道神轎會停在哪裡讓人跪拜, 全憑運氣! 明相看阿公跪拜神明而流淚的戲, 純粹是發自內心的自然, 並非劇裡事先的安排. 這讓我想起, 曾有報導說; 爸爸抱著重病的孩子, 跪在神轎下, 希望祈求到神明的一線生機.
還有孝子跪拜求母病痊癒者, 這裡看到的都是「愛」
看過電影的人是否會對一開始, 明相環島的第一天在太麻里獨自彈吉他過夜而感到奇怪? 明相是由高雄出發, 怎會漏掉了有著南台灣最南端的屏東縣-墾丁呢? 原來這就是陳導的刻意安排, 他讓明相騎回高雄的家中, 開啟電腦寫下第一天的環島日記時, 才將第一天裡的旅程在此呈現, 他認為; 環島, 像是人生的循環, 不應以結束為結束. 任何一個來看電影的人, 都可以在不同的角落裡加入自己的心情, 環島旅行也是一樣, 可以從任何地點出發, 把電影的開場與結尾接在一起, 它就是一部永遠在循環的電影.
從開始到結尾的太麻里, 這逆時針的倒述, 像是時間的倒轉, 在胡德夫「太平洋的風」的歌聲裡, 引領著我們, 帶著希望, 勇敢的向前走. 一部感動你我, 擁有純真心靈的「練習曲」!
留言列表